文:電動車專業保養維修團隊/137電動車保修聯盟
電動車普及率已成為產業領袖、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基準。
2025 年,美國電動車普及率和全球趨勢都凸顯了消費者偏好的轉變、政策格局的演變以及塑造交通運輸未來的快速技術創新。
電動車普及率以電動車在新車總銷量的佔比來衡量,是衡量市場從燃油車(ICE)向電氣化運輸轉變速度的基準。
標普 2025 年全球旅遊分析顯示,主要市場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受到獨特的監管、經濟和基礎設施因素的影響。
這些變化是在整體需求疲軟的背景下發生的,年均汽車銷量仍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低約 800 萬輛。
消費者情緒也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全球範圍內,60% 的消費者認為純電動車(BEV)仍然價格過高,這一數字三年來基本上沒有變化。
充電時間(56%)和充電站可用性(54%)仍然是主要障礙。
在美國,44% 的消費者明確表示其所在地區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不足。
然而,樂觀情緒仍然存在:46%的消費者認為五年內充電設施將足夠,60%的消費者認為十年內充電設施將足夠。
近3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願意等待30分鐘到1小時來為車輛充電,這表明,如果便利性或成本有所改善,他們會有一定的容忍度。
各國電動車普及率比較
全球電動車普及率差異巨大。挪威依然遙遙領先,受長期激勵措施和強勁的消費者信心推動,其新車銷量超過80%為純電動車。
香港、丹麥和緬甸的純電動車普及率也超過55%,這得益於一系列政策架構和完善的基礎設施。
中國大陸在絕對規模上佔據主導地位。 2025年,新能源汽車佔新車銷售的50%,首次超過燃油機車。
由於本地化的供應鏈、千兆級電池生產以及比亞迪等國內領軍企業積極推出的車型,中國大陸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了歐盟五大市場的總和。
這種規模優勢推動了成本曲線的壓縮,使其在多個細分市場的價格與內燃機汽車持平或接近持平。新能源車如今在中國大陸已成為主流,成本和選擇不再是主要障礙。
同時,中國汽車製造商在2024年出口了350萬輛內燃機汽車和近200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在巴西、墨西哥和中亞地區市場表現強勁。他們正在加速在泰國、巴西、印尼和匈牙利的海外生產,以適應當地市場。然而,在受限制的地區,策略正在改變。
歐盟於2024年末對中國汽車製造商徵收高達35.3%的關稅後,中國汽車製造商更多地轉向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內燃機汽車的出口,這導致2025年初純電動汽車銷量下滑,儘管整體銷量和市場份額仍在持續增長。
從長遠來看,隨著競爭轉向價格和質量,合資企業、歐盟本土生產和價格實惠的純電動車應該會恢復成長勢頭。
在歐盟五國和英國,政策仍然是主要驅動力。
儘管存在波動,但新能源汽車的份額在2025年第二季仍升至23%,即便德國等市場補貼變化導致成長暫時放緩。
德國等國取消補貼也導致了暫時的下滑;然而,在可實現總擁有成本平價的公司用車和商用管道,需求依然持續。
持續成長取決於穩定的政策訊號和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不同地區的障礙有所不同。
德國消費者普遍認為續航里程有限(71%)是首要問題,而中國大陸和印度消費者則將充電時間視為首要問題。
在韓國,充電時間與對電動車本身安全性的擔憂息息相關。
這些差異凸顯了政策和基礎設施固然重要,但電動車普及策略也必須解決當地消費者的擔憂。
受負擔能力限制和充電基礎設施有限的限制,拉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新興市場電動車普及率仍遠低於 10%。
美國電動車普及率:混合動力汽車成長,純電動車成長停滯
在已開發經濟體中,美國仍是個異類。
純電動車僅佔新車銷量的7.5%,而新能源汽車則佔9%,銷量將趨於平穩,並從2025年初的10%略微下降到年中的9%。
混合動力車正在吸收大部分新增的電氣化需求,因為汽車製造商依靠混合動力車來實現排放目標,而不會將純電動車強行推向消費者仍猶豫不決的細分市場。
造成這種停滯的因素有幾個:
- 政策與激勵:
美國的燃油經濟性標準、補貼和二氧化碳排放目標比歐洲或中國大陸更弱且更分散。近期的政策調整進一步降低了全面向純電動車轉型的迫切性。 - 競爭:
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支持的品牌和車型數量遠超其他市場,價格競爭激烈。其規模優勢無可比擬,其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約為其後九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總和的2.5倍。 - 定價:
入門級和中端純電動車與內燃機汽車相比仍存在兩位數的價格差距。電池佔純電動車價格的35-40%;區域成本差異,尤其是磷酸鐵鋰 (LFP) 電池的成本差異,對中國市場有利。這些差距主要源自於三個因素。
首先,電池成本居高不下且波動劇烈,在汽車總價中所佔比例過高。其次,關稅和區域供應鏈限制推高了成本,尤其是在美國。
最後,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大陸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透過競爭和產量優勢壓縮了成本,而美國汽車製造商的規模則小得多。 - 消費者準備:
除了成本之外,美國消費者仍然擔心充電便利性、網路可靠性和剩餘價值。 44% 的受訪者表示,本地公共充電設施不足。
建議零售價差異的原因
進口零件關稅上調也減緩了全球製造商競爭性純電動車的進入,限制了大眾市場的價格壓力。
美國汽車市場的持續成長將取決於更實惠的純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可靠性的提升以及更清晰的長期政策訊號。
關稅對美國汽車銷售帶來更大壓力
關稅政策為2025年美國市場帶來了進一步的不穩定性。
消費者在3月和4月加速購買,以趕在預期的價格上漲之前,導致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0%。
但隨著美國宣佈對鋼鐵和鋁加徵25%的關稅,以及對所有輕型汽車進口徵收25%的關稅,這一勢頭迅速逆轉。
截至6月,銷量與2024年相比下降了4%。
消費者在3月和4月做出了反應,以應對任何基於關稅的價格上漲。 2025年上半年全年銷售額成長了3%。
美國輕型汽車銷售
這種下降對電動車而言意義重大。更高的進口成本限制了價格具有競爭力的純電動車的進入,並限制了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
結果,混合動力汽車正在吸收需求成長,而純電動車的普及則停滯不前。
關稅驅動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定價、基礎設施和消費者準備度的現有挑戰,導緻美國在電氣化方面落後於全球其他國家。
2025年上半年的消費者價格基本上不受影響,掩蓋了關稅的全部影響。
初步分析表明,2026年車型(尤其是從日本和德國進口的車型)的價格將大幅上漲,這將加劇成本壓力,而此時正值純電動車的普及需要新的動力。
這種滯後性給消費者信心帶來了額外的風險,目前消費者信心仍然疲軟,因為明顯的價格上漲尚未實現。
獲利能力也岌岌可危。標普全球行動移動數據顯示,受美國關稅影響最大的20個品牌(以銷售額計算)嚴重依賴進口。
這些原始設備製造商面臨利潤率較低和策略權衡的挑戰:吸收成本、提高價格或削減產量。
依賴混合動力車的國內生產商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然而,到2026年,競爭力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區域差異和未來成長
儘管美國面臨關稅驅動的市場波動和純電動車發展放緩,但其他地區在不同的結構和政策條件下正在蓬勃發展。各市場的潛在成長動力保持一致:
- 強而有力的政策領導和消費者激勵措施加速了採用。
- 強大的充電網路和模型選擇擴大了使用範圍。
- 政策分散和基礎設施有限導致進展緩慢。
消費者預期也會影響成長軌跡。儘管許多人仍然擔心成本、續航里程和便利性,但樂觀情緒相對強勁,因為大多數人預計基礎設施將在十年內趕上。
持續的投資、技術突破(例如固態電池)以及更實惠車型的推出,應該會在未來四年推動各地區電動車的普及。
2025年電動車的普及率反映了果斷邁向電氣化的市場與緩慢推進的市場之間差距的擴大。
挪威、中國大陸(目前佔50%)和部分歐盟國家(歐盟五國佔23%)等領先國家受益於持續的政策支援、成熟的充電基礎設施和具競爭力的價格。
相較之下,美國和許多新興市場由於成本較高、政策分散以及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電動車普及速度較慢。
60%的消費者認為成本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障礙,其次是充電時間和充電樁可用性。
儘管這些挑戰依然存在,但消費者的前景並非普遍悲觀。
大多數人預計充電技術將在十年內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便利性和性價比得到提升,許多人願意調整充電習慣。
對於汽車製造商、供應商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持續成長將取決於提高成本競爭力、推動基礎設施準備以及解決區域消費者的優先事項以滿足新興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