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動車專業保養維修團隊/137電動車保修聯盟
當汽車從燃油轉向電動,從駕駛轉向自動,產業競爭格局正被重新定義。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近期再度強調,特斯拉(Tesla)在「自動駕駛計程車」的競賽中具備獨特優勢。他指出:「Google 等科技巨頭不會造車,而傳統車廠如福特、通用、豐田則不擅長科技。」這句話點出特斯拉在「製造實力」與「人工智慧能力」間的稀有結合,成為通往未來出行主導權的關鍵。
特斯拉的關鍵優勢:造車與AI雙引擎
馬斯克在回應投資者索耶‧梅里特(Sawyer Merritt)時,明確表達他對特斯拉競爭力的信心。索耶指出,科技公司如 Google(Waymo 母公司)或許能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但在汽車大規模量產方面受限;反之,傳統車廠雖擅長製造,但缺乏人工智慧專業知識。
特斯拉恰恰結合了這兩項能力——既能設計、量產高品質電動車,又能自主開發先進的全自動駕駛系統(FSD)。這得益於特斯拉高度的垂直整合:從晶片、自研 AI 模型,到車輛生產與資料回收,全部在內部完成,使其能持續優化軟硬體整合,並以更低成本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
馬斯克因此強調,特斯拉是「西方世界唯一一家能同時造車又造智慧的公司」,這項綜合實力是其他競爭者難以複製的。
自動駕駛計程車:特斯拉的未來戰場
馬斯克將「機器人計程車」(Robotaxi)視為特斯拉的下一個革命性業務。他主張使用「純視覺系統」——以攝影機為核心,不依賴昂貴的雷射雷達(LiDAR),以更低成本實現 Level 5 全自動駕駛。若能成功,特斯拉將有能力生產市場上最實惠、最普及的自動駕駛計程車。
然而,理想與現實仍有落差。特斯拉在德州奧斯汀與加州灣區雖已啟動自動駕駛計程車試營運,但仍需有員工在車內監控;相比之下,Google 旗下的 Waymo 已在美國多地提供完全無人駕駛的商業服務,累積數百萬英里運行經驗。
四、成長放緩與挑戰:特斯拉的另一面
儘管特斯拉在技術布局上佔據優勢,但其汽車業務近年面臨挑戰。從 2013 至 2023 年間,特斯拉交車量每年平均成長約 50%,但自 2024 年起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出現下滑。多項超級工廠擴建計畫被延後,需求減弱導致產能利用率下降。
同時,特斯拉利潤率下滑,已接近傳統車廠水準。最新車款 Cybertruck 銷售也不如預期,年銷量僅達原目標的十分之一。這顯示特斯拉仍需在市場成熟與成本控制間尋找新平衡。
潛力未盡,未來可期
馬斯克對特斯拉的定位或許並非誇張自信,而是一種長期戰略眼光。特斯拉兼具 AI 技術與製造能力,是自動駕駛時代最具潛力的競爭者之一。雖然目前距離「完全無人駕駛」仍有距離,但隨著軟體演進與資料累積,特斯拉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釋放潛藏的技術優勢。
自動駕駛的競賽才剛開始,真正的勝負,將取決於誰能率先讓技術走出實驗室,成為城市街頭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對馬斯克而言,這場比賽,他仍相信特斯拉會是最後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