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動車專業保養維修團隊/137電動車保修聯盟
近十年來,電動車(EV)被視為汽車產業邁向淨零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各國政府陸續推出補貼、稅務優惠與排放標準,帶動全球銷量快速攀升。
然而,隨著政策逐步退場、消費者結構轉變與供應鏈壓力浮現,全球電動車的普及正進入「後政策推動」的新階段。
根據多家研究機構的預測,到 2030 年全球 EV 普及率將大幅提升,但中國、美國、歐洲三大市場卻呈現迥異走勢。
進入 2035 年,這些分歧可能更加擴大,挑戰各國產業政策與車企的經營韌性。
中國:從政策驅動邁向市場自驅
中國無疑是全球電動車普及最快的市場。到 2030 年,插電式車(PHEV+BEV)將佔新車銷量的 80%,遠超過歐美。這背後有三大驅動力:
- 價格競爭力:隨著本土電池、馬達與電子供應鏈成熟,中國 EV 在 A、B 級市場已實現與燃油車的「平價」。
- 產品多樣化:新一代增程式(REEV)與高續航 PHEV,成功打破「過渡車型」的限制,為長途需求與城市用戶提供平衡方案。
- 出口與在地化:中國品牌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不僅在歐洲與東南亞擴張,更在地化建廠,降低關稅與地緣風險。
然而,中國市場也逐漸面臨「基礎設施瓶頸」。城市公共充電樁密度高,但城鄉差距明顯;同時,隨著補貼退場,企業競爭將更激烈,恐導致部分車企淘汰或整合。
美國:高端成長與入門受阻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電動車市場在政策退場後明顯降溫。2024 年起稅收抵免縮減,加徵進口關稅更使消費者轉向觀望。雖然高端市場(特斯拉、Rivian、Lucid 等)仍有穩定需求,但入門 EV 車型供應不足,成為普及最大障礙。
價格結構失衡:4.5 萬美元以下的 EV 幾乎缺席,導致中產家庭難以負擔。
消費者心態轉變:缺乏補貼與二手市場殘值保障,使車隊買家與大宗租賃需求下降。
OEM 策略調整:傳統車企(Toyota、Ford、GM)加大對混合動力車(HEV、PHEV)的投入,視其為短中期的銷售支柱。
未來 12~18 個月,美國市場將進入「重新適應期」。若 OEM 無法推出價格親民的 EV,普及率恐停滯在 20~25% 左右,遠落後於歐洲與中國。
歐洲:政策驅動與南北落差
歐洲在 2030 年可望完成減碳與銷量目標,但 2035 年後的挑戰將更嚴峻。
根據預測,若維持現有成長速度,歐洲每年將缺少 400 萬輛純電車(BEV),無法達成 2035 年碳中和相關規範。
- 區域差異顯著: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EV 普及率高達 70~80%,但南歐與東歐市場仍停留在 10~15%。
- 基礎建設不足:高速公路充電網絡分布不均,限制長途出行。
- 市場結構挑戰:歐洲消費者更偏好入門與中型車型,但本土 OEM 長期聚焦於高階 BEV,市場缺口被中國品牌補足。
若政策補貼進一步減少,南歐與東歐的市場滲透率恐難提升,最終導致「兩速歐洲」格局。
全球共通挑戰
- 政策退場的衝擊
中國已逐步脫離補貼依賴,但美國與歐洲仍高度仰賴政策推力。當補貼減少或標準收緊,消費者需求往往立即下滑。
- 價格與消費結構矛盾
- 美國:缺乏入門車 → 普及停滯。
- 歐洲:入門需求大於高端供給 → 市場被外來品牌滲透。
- 中國:平價優勢顯現,但毛利率壓縮。
- 二手市場與殘值
EV 普遍貶值快於燃油車 2–6 個百分點。對租賃公司與車隊買家而言,缺乏殘值保障是採購意願低落的主因。
- 基礎設施與地區落差
不論歐美中,充電網絡的不均衡佈局,都是阻礙消費者信心的關鍵。
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未來,並非單一路徑。中國已邁向「市場自驅」階段,美國則陷入「高端獨強、入門失速」的困境,歐洲則面臨「南北落差與結構性缺口」的挑戰。到 2035 年,這些分歧將更加明顯,若未能解決政策、價格與基礎設施三大問題,電動車普及可能無法如期達成碳中和願景。
對車企而言,唯有靈活調整區域策略,精準匹配消費結構,並提前布局二手市場與基礎設施合作,才能在這場競賽中取得真正優勢。
資料出處:B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