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動車專業保養維修團隊/137電動車保修聯盟
隨著人工智慧(AI)、自動化、網路連結與先進安全系統的普及,汽車已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複雜的數位平台。從事故發生到理賠處理,再到維修完成,科技正在大幅改變駕駛體驗。
更聰明的車,更複雜的挑戰
現代車輛配備如 自動緊急煞車(AEB) 和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逐步成為新車的標準。這些功能能減少事故或降低傷害,特別適用於擁擠的都市環境。然而,科技也帶來新挑戰:駕駛者可能過度依賴自動化,誤以為能「放鬆駕駛」,或因不信任而完全停用功能。這種「人為因素」仍是事故風險的重要來源。
高科技背後的維修壓力
雖然車輛更安全,但維修難度與成本卻水漲船高。現代汽車包含上千顆晶片與感測器,電子零組件佔車價約 40%。事故後,即使是小碰撞,也可能需要昂貴模組更換與專業校正。美國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的維修成本比 2020 年增加近四成,而電動車更需額外工時,人工成本高出約 30%。
人工智慧驅動的事故後體驗
從事故發生的一刻起,AI 與數位平台便能啟動:
- 📡 碰撞偵測立即通知救援單位
- 🚑 自動調度拖吊與道路救援
- 📲 AI 協助完成保險索賠
- 🛠️ 數位修車網路即時排程
- 💳 自動支付與零件訂購
這套生態系統將汽車製造商、保險公司、維修廠、拖吊業者等串聯起來,形成智慧化的「事故處理鏈」,讓駕駛人更快、更透明地恢復用車。
產業的下一步:效率與普及
AI 已滲透美國理賠流程,目前近 30% 的車險理賠是由數位影像啟動,AI 可在數秒內完成初步估價。隨著車輛複雜度增加,這種自動化規模將更大。然而,產業仍面臨三大挑戰:
- 控制維修成本上升
- 補足熟練技術人力
- 確保新科技的普及與負責任應用
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正推動駕駛體驗邁入全新時代,從事故預防到事後修復,科技已成為最強後盾。然而,真正的關鍵仍在於如何平衡「科技效率」與「人性需求」,確保駕駛在意外後能快速、安全、安心地重返道路。
參考資料:WEF世界經濟論壇